磷系阻燃剂的成炭作用模式介绍

  • A+
所属分类:高分子文章

磷系阻燃剂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成炭率,尤其对含氧高聚物(如纤维素和硬质聚氨酯泡沫)效果更为突出。成炭作用从三方面提升阻燃性:减少可燃物量、反应中生成水蒸气稀释可燃气体,以及吸热成炭反应和所形成的炭层对基材的保护。

 

在纤维素材料(棉、纸、木材)中,磷阻燃剂的凝聚相阻燃机制研究较为深入。未阻燃纤维素热解时会解聚生成可燃的焦油状碳水化合物,并进一步裂解为可燃碎片。加入磷阻燃剂后,其在受热时分解生成磷酸或酸酐,促使纤维素发生磷酰化并释放水,磷酰化纤维素进而转为炭层。该过程通过产生不燃水蒸气、减少可燃物和形成保护性炭层实现阻燃。即使炭层被氧化,磷化合物也能抑制碳氧化为二氧化碳,减少热量释放,并覆盖炭层抑制阴燃。

 

磷阻燃剂亦广泛应用于膨胀型阻燃体系,该类体系通常由磷化合物(如聚磷酸铵APP)、成炭剂(如季戊四醇)、发泡剂(如三聚氰胺)及粘结剂构成。其中磷化合物作为磷酸化试剂,与成炭剂反应生成磷酸酯,进而经消除反应成炭。在一些配方中,可采用三聚氰胺磷酸盐或焦磷酸盐替代三聚氰胺,这些含磷盐热分解释放三聚氰胺等气体(发泡剂),且分解过程多为吸热反应。

 

某些氮化合物(如三聚氰胺、脲、双氰胺)能够增强磷阻燃剂对纤维素的阻燃效果,其原因在于磷-氮之间反应生成含P—N键的中间产物,其磷酸化能力更强。氮化合物还可减缓磷化合物在凝聚相中的挥发损失。但也有研究发现在某些体系(如脲-甲醛-磷酸氢二铵处理涤棉混纺织物)中情况相反。红磷-三聚氰胺系统用于部分热塑性塑料时,氮化合物被认为可促进磷的氧化并释放氨等惰性气体。氨的阻燃作用涵盖物理和化学两方面。

 

磷-氮协同效应受氮化合物及聚合物类型影响,并非普遍存在。例如,三聚氰胺磷酸盐与特定环状膦酸酯复配用于EVA时,在合适配比下可提高成炭速率和磷残留量,炭层中存在P—NH结构。

 

炭层质量对阻燃性能至关重要,理想的炭层应致密、无裂纹和沟槽,闭孔结构更佳,其质量重要性高于数量。

 

在硬质聚氨酯泡沫中,磷化合物促进成炭,大部分磷存留于炭层中,增强阻燃屏障;同时也在气相中发挥阻燃作用。而在软质聚氨酯泡沫中,磷阻燃剂成炭作用弱,少量炭层甚至可能因“灯芯效应”加剧燃烧。

 

对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(PET)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,磷阻燃剂通过酸催化交联增加残炭量,延缓可燃物释放。红磷阻燃尼龙6时,其凝聚相阻燃机制被实验证实:红磷氧化生成磷酸,并与尼龙6以烷基酯形式结合。

 

尼龙中磷阻燃剂单独使用成炭量不足,但添加杂多酸(如磷钨酸)可显著增强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的成炭能力和阻燃等级(如UL 94 V-0)。高浓度聚磷酸铵在尼龙6中可形成膨胀炭层,含P-N键的交联结构进一步改善阻燃。

 

对不易成炭的高聚物(如聚烯烃、聚苯乙烯),磷阻燃剂效果有限,需额外添加成炭剂(如季戊四醇、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及其聚酯、三嗪-哌啶-吡啶缩聚物等)方可有效发挥成炭阻燃作用。部分高分子量成炭剂还可改善材料热机械性能。

 

将磷阻燃与成炭组分集成于单一分子是一种策略,例如已商业化的季戊四醇螺环双磷酸酯双三聚氰胺盐(CharGuard 329)及季戊四醇双环磷酸酯(CharGuard NH1197),后者同时兼具催化成炭和成炭功能。

 

环状磷酸酯(如磷酸新戊酯)通常是优良成炭剂,例如三(新戊基)磷酸酯(CPM-10)与三聚氰胺磷酸盐在阻燃EVA中表现出协同效应。

 

自膨胀型阻燃剂如磷酸乙二胺盐(Amgard NK)受热释放气体并膨胀,但热稳定性有限(耐200℃),仅适用于低加工温度材料(如嵌缝胶)。

 

成炭性能(TGA测定)与极限氧指数(LOI)高度相关(r=0.99)。成炭剂或新生炭中含氧基团经磷酸化形成磷-碳保护层的机理,已获表面能谱和元素分析支持。

  • TPV/TPE业务助理
  • weinxin
  • 更多好文敬请关注
  • weinxin
转载橡塑文章,请获得美特授权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